中国57项世界遗产名录~~在线游览
世界遗产(World Heritage)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和文化遗存。目前已有1199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
沈阳清朝故宫建于1625-1626年至1783年间,共有114座建筑,这中间还包括一个极为珍贵的藏书馆。沈阳故宫是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在将权力扩大到全国中心、迁都北京之前,朝代建立的见证,后来成为北京故宫的附属皇宫建筑。这座雄伟的建筑为清朝历史以及满族和中国北方其他部族的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设计建造的。陵墓中的小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入选时间:1994布达拉宫/2000大昭寺/2001罗布林卡 地址:西藏
大昭寺也建造于公元7世纪,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公元18世纪的罗布林卡,曾经作为的夏宫,是西藏艺术的杰作。这三处遗存的建筑精美绝伦,设计新颖独特,加上丰富多样的装饰以及与壮丽美景的和谐统一,更增添了其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价值。
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大力推崇。
庐山国家公园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瑰丽的自然风光与匠心独运的历史建筑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其突出的美学价值与中华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与人文水融的庐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
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 规模之大,题材多样, 雕刻精美,蕴涵丰厚而蜚声中外。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入选时间:2000 / 2003 / 2004 地址:清东陵 清西陵(河北) 明显陵(湖北) / 十三陵(北京) 明孝陵(江苏)/ 盛京三陵(辽宁)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代制度,更看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典礼规制,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备。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艺术,阐释了晚期持续500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南,占据成都平原大部分面积的是青城山。公元142年,哲学家张陵正是于此处,开创了中国道教。历史上青城山中修建了许多寺庙,集中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精髓。
五女山城是一个局部发掘的王城遗址。国内城位于今天的集安市内,在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后,与其他王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王朝的都城之一,城内有许多遗迹,这中间还包括一座雄伟的宫殿和37座墓葬。一些墓葬的顶部设计精巧,无需支柱就可支撑宽敞的墓室,还能承载置于其上的石冢或土冢。
在殷墟遗址发现了大量王室陵墓、宫殿以及中国后期建筑的原型。其中宫殿宗庙区发现了80处房屋基址,还有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员大墓“妇好墓”。“妇好墓”出土的大量工艺精美的陪葬品证明了商代手工业的领先水平。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对于证明中国古代信仰、社会体系以及汉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系统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些建筑分为三种形式:由若干户人家共同兴建、用于避难的众楼,由富有人家独自建造、用于防御和居住的居楼,及出现时间最晚、用于联防预警的更楼。按建筑材料不同可分为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等,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复杂而完美的融合。碉楼与周围的乡村景观和谐共生,见证了明代以来以防匪为目的的当地建筑传统的最后繁荣。
土楼最初是为防御目的而建造,围绕中央的开放式庭院,只有一个入口,一楼以上方有对外侧开放的窗户。作为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土楼实际上成为了村寨,常常被称为“家族的小王国”或“繁华的小城市”。
土楼的外墙高大坚实、屋顶覆以瓦片,形成宽阔的屋檐。最精致的建筑可以追溯到17和18世纪。建筑内部纵向区分不同家庭,每户每层拥有两到三个房间。与其朴实的外墙相反,土楼内部是为舒适性而建造的,并具有极高的装饰性。
土楼以其建筑传统和功能作为典型范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公共生活和防御组织,并且体现了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该文化景观由41座寺庙组成。其中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现存木构遗存中最大、最完整、等级最高的,寺内的唐代彩色塑像形态逼线罗汉彩色悬塑将佛教故事演绎在一幅构图巧妙、造型逼真的山水画幅之中,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在艺术方面的天才创造力。
总体来说,五台山的佛教建筑、佛塔、雕塑、壁画、碑刻等佛教遗存,全方位见证了近两千年间佛教中国化的成功演变及其在东亚地区的传播过程;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作为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杰出范例,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突出成就,并对唐以后的官式建筑形成深远影响。
元上都遗址的地标面积超过25000公顷,记载和印证了北方游牧与农耕两大文明百年的碰撞与融合,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城遗址,包含了寺庙、宫殿、墓葬群、游牧营地和连通了水系的灌溉渠等。作为忽必烈的龙兴之地、蒙元帝国百年风云的权力中心之一,在此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 宗教、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范围产生过显著的影响。
此外,元上都的规划建设是在中国传统都城规划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条件下,游牧民族对文化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地区进行军事征服和文化吸纳,由此产生的游牧与农耕两种文化高度兼容并蓄的“二元”城市模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融合典范,在世界文明发展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也是一种特殊政体与社会架构兴起与覆灭全过程的唯一完整见证。
在这里分布着82个村寨,传统的蘑菇房点缀其间,当地居民对大自然中的太阳、月亮、江河、森林及火有朴素的崇奉和世界观。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以及独具特色的稻田管理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生态典范。
入选时间:2014 地址: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大运河的开凿和工程建设中产生了众多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有代表性的工程实践,创造出工业革命前世界上顶级规模、分布最广的土木工程建设成就。
通过运输粮食和战略性原材料,大运河成为帝国内陆交通系统的支柱。到13世纪的时候,大运河由2000多公里的人工河道组成,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中国大运河在保障国家经济繁荣稳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中国大运河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功能。
土司制度起源于公元前三世纪少数民族地区的王朝统治体系。其目的是为了既保证国家统一的集权管理,又保留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湖南老司城,湖北唐崖和贵州海龙屯均属于这片遗址,它是中华文明在元、明两代发展出的这种统治制度的特殊见证。
随着1843年厦门开埠和1903年鼓浪屿公共地界的确立,这个位于帝国南部海疆的小岛突变为一扇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见证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国在全球化早期浪潮冲击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历程。
在特殊的管理模式作用下,通过闽南本土居民、外来多国侨民和还乡华侨群体的共同营建,鼓浪屿发展成为具有突出文化多样性和近代化生活质量的国际社区,成为活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侨民、各界精英的理想居所,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体现现代人居环境理念的独特范例。
这一系列遗产记载着宋元泉州令人瞩目的繁荣与成就,它是世界海洋贸易引擎型港口的杰出范例,具有产—运一销功能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以及中外风格多元荟萃的聚落景观,展现出东亚帝国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观交流,见证了积淀并传承至今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展现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包容的文化态度,对该时期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以及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景迈山古茶林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符合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标准。遗产地总面积190.94平方公里,其中遗产区面积71.67平方公里,涉及澜沧县惠民镇的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内有10个村寨(其中有9个传统村寨)1231户5088人;缓冲区面积119.27平方公里,涉及惠民镇景迈村、芒景村、芒云村和糯福乡勐宋村,内有5个村寨265户1126人。
千百年来,景迈山上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世代与茶共同繁衍、一起发展,生动展现边疆各族人民认识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实践,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朴素生态伦理和智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示范。
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嵋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是全球湿润热带及亚热带喀斯特地形的典型代表。石林喀斯特被誉为自然奇观,是世界级参照标准。石林包括由含白云石的石灰石构成的乃古石林和在湖泊中生成的苏依山石林。同其他喀斯特地形相比,石林喀斯特的石峰更加丰富多彩,形状和颜色也更富于变化。荔波喀斯特的特点是锥形和塔形地貌,构成了独特、美丽的风景,同样是同类型喀斯特地貌的世界级标准。武隆喀斯特因其巨大的石灰坑、天然桥梁和天然洞穴而列入了世界遗产。
2007年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喀斯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2014年,以桂林喀斯特(广西)、施秉喀斯特(贵州)、金佛山喀斯特(重庆)和环江喀斯特(广西)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提出申遗,该系列遗产包含从高原到低地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反映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喀斯特深化过程,同时展示了世界上最壮观、最多样的喀斯特景观。
此地区受到炎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海洋气候的双重影响,在周边的亚热带植被带之上形成了一个孤立的温带森林植被区。同时,三青山的森林、湖泊、喷泉和瀑布也极具特色。其中,有的瀑布甚至高达60米。
1993年—2006年,彭华提出丹霞山申报世界遗产并进行大量前期工作;2006年建设部确定进行中国丹霞地貌的世界遗产申报工作;2007年申报文本材料编制完成;2009年确定流出系列提名地并正式将申报材料送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8月1日以“中国丹霞”为名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丹霞是一个由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及碧绿的河溪构成的景观系统,是中国和世界上丹霞景观的例证。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不但表明中国丹霞六个提名地的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完整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同时为中国赢得了又一个国际品牌。
澄江化石群记录了早期复杂海洋ECO的形成。澄江遗址至少保存了160种生物门类和诸多神秘的种群以及其他196个物种,它们是5.3亿年前地球生物大爆炸的证据——现今地球上主要动物群都在这一时期出现。它为古生物学的学术研究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2013年6月21日,新疆天山的托木尔峰(阿克苏地区)、喀拉峻-库尔德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巴音布鲁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格达(昌吉回族自治州)4个片区以“新疆天山”名称成功申请变成全球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
神农架是中国首个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三大保护制度共同录入的“三冠王”名录遗产地。2016年7月17日,正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湖北神农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湖北省第1处、中国第11处世界自然遗产。2018年9月,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019年3月,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及其栖息环境。2014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启动。2017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都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
2017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和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禁止一切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保护区开展非法穿越活动。
梵净山总面积为419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25800平方千米,缓冲区2800平方千米,试验区13300平方千米。 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relich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ECO。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梵净山于2018年10月1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于2008年6月30日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 同时也是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2018年7月2日,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拥有世界上顶级规模的潮间带滩涂,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也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该区域为23种具有国际重要性的鸟类提供栖息地,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包括1种极危物种、5种濒危物种和5种易危物种。2019年7月5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