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千万工程”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 发布日期:2025-08-02 作者: 苗木花圃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年初以来,在常委会分工联系领导带领下,农业农村委先后赴海曙、镇海、象山等地开展调研;组织召开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人大代表、农业经营者等意见建议;通过“浙里甬人大”综合数智应用平台发布问卷调查,广泛征集民意;10月上旬,主任会议成员赴慈溪集体视察“千万工程”实施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下,我市持之以恒推进“千万工程”,在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美乡村建设实现新提升,城乡共富活力得到新激发,有力推动“千万工程”从乡村环境整改治理向乡村全面振兴拓展。
(一)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截至目前,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污水治理已覆盖村庄2066个,覆盖率为94.9%,农村卫生厕所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方面推进自住房微改精提、古民居修缮保护、危旧房拆改整治、闲置房改造盘活“四房共改”工程,现已完成农房改造近2万栋(户)。累计创建省级美丽(和美)乡村示范县10个(次)、省级美丽(和美)乡村示范镇88个、省级美丽(和美)特色精品村284个。调查问卷显示,公众对我市“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最令人满意的方面,“村容村貌改善”高居榜首,占到了77.90%。
(二)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地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加快同规同网,不断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城市供水网—乡镇局域网—单村水站”三级供水网体系,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达到97%。全域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城乡客运一体化率92%以上。20年间,全市新增农村公路超5000公里,100人以上自然村全面通等级硬化路,建制村快递物流服务覆盖率维持100%,2021年宁波获评首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2022年被授予全国“四好农村路”市域创建突出单位称号(全省首家)。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全面并轨。
(三)乡村各项产业蓬勃发展。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积极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395家,涵盖农林牧渔等所有的领域,形成了以宁波汤圆、余姚榨菜、慈城年糕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品。积极探索“农业+文化”“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乡村旅游”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姜山水稻开耕文化节、慈溪蜜梨丰收月等乡村节会,不仅丰富了宁波的农业产业链条,也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0.2亿元,同比增长3.7%,总量稳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29元,同比增长5.8%。
(四)乡村治理水准不断提升。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抓好“千万工程”的关键,强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持续深化“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36条”经验做法。积极推行乡村治理“五小工作法”,积极地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阵地建设,创新推出艺术乡村项目,文化赋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一决定”实施情况检查,制定出台《宁波市法治乡村建设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截至2023年,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2个,省级善治(示范)村1559个、清廉村居1580个,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比达93.6%。
(一)区域发展欠平衡。我市不一样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区(县、市)“点上开花”多、“盆景变风景”不够;部分城中村因为规划管控等原因改造比较滞后;一些相对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和海岛还存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
(二)产业高质量发展质量总体欠高。部分农业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不够健全,区域竞争力不强。一些乡村“土特产”加工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农民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获得的增值收益有限。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发展不足,农业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要进一步提升。
(三)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欠强。资金方面,受农业收益因素影响,支持“三农”金融政策稳定性不强,经营主体投资“三农”、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土地方面,“三农”用地指标普遍偏少,农业设施用地供给不足制约发展的问题依旧存在。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资金”和“土地”分别占据“千万工程”逐步提升制约因素前两位,分别占37.24%、28.31%。
(四)乡村人才依旧欠缺。农业与二三产业相比,对高层次人才(团队)吸引力不足,基层农技队伍不稳定,本地高校在涉农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上存在不足,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加剧、专业相关知识技能薄弱,一些地方村干部选配难。调查问卷显示,57.61%的受访者认为,“乡村治理人才”是当前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最紧缺的人才。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决策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进一步深化“千万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
(一)进一步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根据“千万工程”发展的新需求和新变化,逐步加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发展建设规划,优化和完善有关政策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力度,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合理满足乡村公共设施、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建房、农业设施用地需求。
(二)逐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培育和壮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提高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水平。发展特色产业,深化品牌振兴行动,要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全流程壮大乡村产业链条,持续优化农业产业体系。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逐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要千方百计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有关规定法律法规,有效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深化“三农”领域改革,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和村民自治,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加强对村庄风貌整体性、协调性和特色性塑造,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管护机制,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推进乡村有机更新。
(四)逐步加强高素养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三大领域,分层分类开展乡村人才引育培养。要下大力培育乡村治理人才队伍,更好地发挥“领头雁”在“千万工程”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要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万名农创客培育行动,引导乡村发展人才深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领域,带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要大力推进规划设计、医疗教育、文化艺术等专业人才下乡行动,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要鼓励更多“新农人”参与乡村振兴和治理,打造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下一篇:今年开始房地产深层改革需要加速了